一场夜雨之后,重庆的秋天终于来临。10月13日,微凉的天气里,有一股热情却在重庆涪陵大剧院蔓延。当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话剧《觉醒年代》在这里拉开演出序幕。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该剧用两个半小时的舞台演绎,带观众与百年前的新青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舞台剧《觉醒年代》根据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艺术再现了100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自2022年9月公演以来,三年来在全国15个城市演出了110场,近15万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了演出,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从43集的爆款电视剧,到剧场里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话剧《觉醒年代》的创作并不是对电视连续剧的照搬与浓缩,更多的是在保留原有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和人物传记的深挖,取舍重要情节,然后再进行情节的丰富、台词的打磨、舞美的融合、场面的塑造,让那些教科书上见到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生动、接地气。
  “李大钊,字守常!”“陈独秀,字仲甫!”当两句掷地有声的自我介绍响起,身着青布长衫的演员从舞台走出,眉宇间的悲愤与坚毅瞬间将观众拉入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当“南陈北李”在台上激昂讨论救国道路,当青年学子高举旗帜呼喊“德先生”与“赛先生”,台下数次响起的掌声,有观众紧紧攥紧拳头,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却热血沸腾的年代。
  演出的舞美设计成为点燃现场氛围的关键。舞台上的全机械转台根据演员的表演转化成为不同空间,配合多媒体投影出的不同场景,既有独属那个年代的笔墨纸砚和一张书桌,也有校园内的激情澎湃和气势恢宏的感人场景。光影交叠间,一方舞台构建出宏大的历史背景,也传递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百年前觉醒的声音一旦被听到,就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永不消散。剧场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动人心的场景再现、振聋发聩的台词对白,戏剧冲突与张力近在眼前,观众与故事中的人们仿佛同呼吸、共“觉醒”。“百年前,仁人志士们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的思想也不能懈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为祖国建设出力。”演出结束后,观众罗界心潮澎湃地说。
  10月14日晚,该剧将在涪陵大剧院迎来第二场演出,感兴趣的观众可走进剧场追逐百年前那束令人觉醒的光。
  记者 周双双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