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1939年,端木蕻良、贺绿汀将山河破碎的悲情糅进《嘉陵江上》这首歌。7月26日晚,伴随着五幕话剧《雾重庆》在抗建堂回归上演,雾气氤氲中,《嘉陵江上》三度在剧场响起,词曲中传达出的对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无一不令现场观众动容。

《雾重庆》演出现场,主角唱着《嘉陵江上》(记者 梅耀 摄)
《雾重庆》由宋之的创作于1940年,讲述了一群心怀救国情怀的北平青年流亡到重庆,在残酷现实中逐渐迷失的故事,深刻展现了抗战后方真实的生活与人性,是一部叩问人性的人生抉择之剧,也是一部颠簸动荡的青春史诗。

《雾重庆》剧照(记者 梅耀 摄)
当晚,当舞台上的“重庆”在旋转中展开,青砖灰瓦的街巷与市井烟火交织,北平流亡青年的身影在雾气中渐显,他们曾怀揣救国理想,却在残酷现实的夹缝中逐渐迷失。演员们用铿锵有力的台词、细腻到颤抖的情绪表达,将这群青年在理想与沉沦间的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雾重庆》剧照(记者 梅耀 摄)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现场掌声雷动。不少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该剧的喜爱与赞赏。“虽然故事发生在抗战年代,但其中人物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对当代人仍有深刻启示,让我不禁思考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该如何坚守初心。”年轻观众小李说。

演员谢幕(记者 周双双 摄)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雾重庆》自1940年首演以来,85年间从未停止排演。重庆市话剧院进行了多次复排,尤其是2021年复排的版本在抗建堂剧场开启驻场演出,截至目前,已驻场演出61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版本植入了清音、号子、金钱板等元素,更具有重庆地域特色。
“本次抗建堂驻场版的回归,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叩问,联通经典与当代观众之间的情感通道。”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介绍,未来,《雾重庆》将继续每周六及重点节假日在抗建堂剧场演出,同时宋之的另外一部话剧作品《群猴》也即将在抗建堂演出,让更多观众领略经典话剧的魅力。
记者 周双双 梅耀 实习生 姚多米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