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抗战记忆与文化传承:博物馆与史志传播的使命与担当”学术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指导,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论坛上,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宋龙华表示,在抗战烽火中留存下来的博物馆藏品、珍贵的史志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承抗战精神、赓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传承抗战记忆、弘扬抗战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博物馆与史志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在抗战记忆的保存、研究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料整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自2021年起,赵新利团队“拉网式”梳理了日本馆藏,已筛选出300余种报刊、200余种宣传册、2万余条传单及数百幅漫画。赵新利教授表示,来自日本馆藏的新史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日宣传、舆论斗争的智慧。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周勇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历史学应当以求真为第一原则,要让受众切实感受历史研究的真实性与价值观。他以重庆谈判期间“林园谈判桌”的传说为例,通过对比传记、日记、年谱等史料发现,“1945年8月29日清晨,毛泽东、蒋介石在林园偶遇而开始的国共第一次会谈”是不存在的,若干讲述的内容也是不能成立的,各类博物馆在史志传播中应担起真实性责任。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莉在主旨发言中,聚焦抗战时期新疆作为 “通道型战场”的独特记忆,并基于数字化报纸、物质媒介及多语言文本,揭示其多元媒介建构路径,实现抗战宣传向日常生活渗透。该研究展现新疆复合媒介系统在抗战动员中的深层作用,为抗战记忆研究提供了地域文化与媒介技术结合的新视角。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褚金勇教授的发言则聚焦抗战时期新华社的话语再造与世界想象。他表示,新华社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媒介突破封锁,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理念,灵活运用西方话语资源重构对外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在百年变局中构建对外传播体系、突破国际舆论封锁提供了可借鉴的参照。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邵鹏教授以“记忆的‘转场’:创伤纪念的集体展演”为题,揭示了博物馆作为“记忆容器”的独特价值,指出抗战记忆的有效传承需依赖多元化用户参与和内容生产,以技术赋能记忆传播。
当天下午,该论坛还举行了4场分论坛。来自国内4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围绕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博物馆抗战叙事、党报党刊宣传、抗战文化传播等众多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本次论坛成果丰硕,体现出国内博物馆与史志传播学界关于抗战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最新成果。”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晟民表示,期待博物馆与史志传播学界可以充分研究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从历史的角度充分诠释“坚韧、忠勇、开放、争先”重庆城市精神。
记者 韩毅
编辑:陈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