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在作家吴晓锋(笔名婉瑜)眼里,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这一名句,正是她长篇谍战小说新作《孤光》中的主人公——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战线革命者们的人格写照。“‘孤光一点莹,散作满河星’,我给小说取名《孤光》,希望借此向那些无名英雄们致敬,他们至真至纯的忠贞信仰、至情至性的家国情怀,将永远光照万代。”4月15日,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孤光》新书发布会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现场谈及新书,吴晓锋十分动情。

发布会现场作者与嘉宾对谈(记者 赵欣 摄)
以家族经历为蓝本重述时代记忆
《孤光》以抗战时期的上海隐蔽战线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杨怀义与徐子莹的成长与抉择,展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们在艰难环境中坚持信仰、无畏牺牲的精神品质。作品以文学方式,致敬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展现了信仰的力量如何穿越战火、照亮人心。“这本书源于家族长辈口述的真实经历。”吴晓锋坦言,小说虽是文学虚构,信仰却是真实的,“那些潜伏者、无名英雄,不求被看见,惟愿在黑暗中守护光明。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的‘孤光’。”
吴晓锋是一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资深法治记者,《孤光》是她的谍战小说处女作,在她心中,讲述谍战故事的念头已经酝酿了十余年。“前些年谍战剧很火,但谍战剧对我的意义有一些不同,其实,那些剧集的许多故事、人物、桥段,都曾在我外公的大家族中上演,那个家族中的亲人因为不同的信仰选择了不同道路,相爱相杀,上演着无间道。我每每看到谍战剧,就感觉自己在跟家族长辈隔空对话,还会想象,假如我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我的选择又会怎样?我始终向往那个年代,向往那种纯粹的激情、热血、信仰、坚贞和忠诚……”
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那两年,吴晓锋会用追谍战剧的快乐来抵消写论文的痛苦和枯燥,也就在那两年,她决定写一部谍战小说。刚好有位姨妈喜欢在国内外走亲访友时缠着长辈讲述战争年代的惊心动魄,完成了几大笔记本的口述记录,她从姨妈那要来这些笔记本寻找灵感,要写的故事与人物渐渐浮现。她还阅读了120余本二战、中国抗战、中共党史等相关图书,在大量的输入之后她文思泉涌,《孤光》一气呵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很高兴这部作品在这个节点问世,我相信这个关于信仰、记忆与精神传承的作品,也能感动更多人。”吴晓锋说。
用文学之笔帮助“沉默者”发声
“今天是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是重庆市全民阅读月,接下来还有‘4·23’世界读书日,因此,我们今天来见证重庆本土作家新作问世,也是重庆全民阅读工作的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全民阅读月活动办公室主任马然希表示,文艺创作在新时代肩负着重要使命,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作为一部谍战小说,《孤光》的历史细节考证十分严谨,他希望有重庆涌现更多优秀的本土作者,用心用情去讲好重庆故事、中国故事。
在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郭宜看来,“《孤光》不仅仅是一部谍战题材长篇小说,更是一部深刻的精神之作。可以说,这是一部从个人家族记忆出发,最终升华至国家命运与人类抉择的厚重文本。”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行长篇小说《孤光》新书发布会,既是一堂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现场思政课,也是一堂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学公开课。”市作协党组书记何浩表示,从一个读者立场,他认为《孤光》中有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作品兼具法律人的理性严谨和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激情,充分展示了作者善于抓重大节点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大创作观的一种体现。他读到了一部优秀小说的多重文学品质,尤其感动于书中洋溢的深沉朴素的家国情怀。
“隐蔽战线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用信念和智慧构筑的‘第二条战线’。”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徐光煦认为,《孤光》中的无名英雄们,用孤勇守护了民族的希望火种,历史记载了他们的代号、任务与牺牲,却难以全然复现那些深藏于黑暗中的心跳与信仰,因此,《孤光》以文学之笔撕开了历史的褶皱,将藏在档案里的碎片,淬炼成鲜活的生命,从而让无名者有了面孔,让“沉默者”有了声音。他期待《孤光》能引领更多年轻人走进红岩博物馆,从历史的“孤光”中汲取照亮未来的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文字中传承,在阅读中生生不息。
记者 赵欣
编辑:陈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