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红岩”是我们家永远的话题。
2003年1月,父亲去世,他的学生撰写挽联:“寻求真理出生入死风雨坎坷铮铮铁骨不愧红岩人;奉献教育鞠躬尽瘁桃李芬芳拳拳赤心堪为后世师。”这副挽联,正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年清明,我们兄妹五人和父亲生前的战友、部下、学生,站在遵义乌江边,按照父亲生前要效仿周总理抛撒骨灰的遗愿,将父亲的骨灰撒落在他参加革命的起点。
在崇山峻岭中,望着伴着鲜花的骨灰随着水流湍急的乌江流向远方,我们思绪万千:又一个“红岩人”追随总理而去。这是父亲的“红岩情结”。
20世纪40年代,张光昭和夫人黎盛莲及大儿子张荣凯在三台地下党交通站留影
在南方局领导下开展工作
父亲张光昭,贵州尚稽人。1935年秋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四川地下党乐山中心县委书记兼宣传部长(代理)、三台和苍溪县委书记、阆(中)苍(溪)南(部)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1941年,因隐蔽斗争需要,经组织决定,我母亲黎盛莲从贵州到四川三台县,组成地下党“家庭掩护机关”交通站。
当时党的经费十分紧张,为让同志们到交通站时有一口米饭吃,父亲将家里寄来的钱,大部分捐献给了交通站,自己却吃红薯叶、泡菜等充饥。我的大哥张荣凯、二姐张荣霞,先后出生在交通站。
1944年底,日军入侵贵州,占领独山,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也遭受严重破坏。在这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贵州各族人民对日军进行反击,爱国军人(国民党29军91师)也奋力抵抗。他们利用贵州大山地形复杂的优势,和日军进行勇敢顽强的战斗,迫使日军从独山撤退。
这一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大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南方局工作委员会书记王若飞派贵州籍的张立、田伯萍、张光昭等30多人返乡开辟抗日游击区。
当时,父亲正根据川康特委安排,在重庆红岩村学习。学习尚未结束,12月,南方局组织部秘书荣高棠和组织部主任秘书张敏(即刘绍文)陪同父亲面见王若飞,当场宣布选调父亲到贵州,并告诉他接头人为赖卫民(又名赖映棠),接头暗号为“高棠”。
此前,由于贵州地下党工委遭到破坏,贵州党组织和南方局失去联系,时任西南工委书记兼负责地下党工作的钱瑛,派赖卫民、李晨(又名李振民)到贵州恢复党的组织(主要是浙大),建立南方局“贵州遵义尚稽大同中学”据点。遵义尚稽镇有群众基础,长征时,彭德怀等率领的红三军团冲破乌江茶山关渡口占领该镇后,驻扎较长时间,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当年,红军刊物《红星报》曾以“尚稽场群众热烈拥护红军”为题作了报道。
父亲同以大同中学教员(后接任校长)身份作掩护的赖卫民接上头后,和李晨联合浙大其他党员(吕东明、卞婶等)、进步师生,加上培养的马正富等大批当地进步青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建敌后游击队,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
风雨坎坷不愧红岩人
马正富在《老红军张光昭的“红岩情结”》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战争岁月的:
共产党员赖卫民、李晨、张光昭在南方局大同中学据点,领导开展了遵义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筹建抗日游击队。后来,赖经组织调动离开尚稽大同中学,张老接任大同中学校长。
张老为了筹集革命经费,他动员父亲变卖尚稽家里的田产,筹备建立敌后武装。张老及其家庭亲友对南方局派来的大批同志,做了大量的掩护工作,使地下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吴山(曾任《光明日报》秘书长等职)、卞婶、吕东明等大批浙大学生到大同中学任教,带领我们上街抗日宣传,唱歌,演活报剧等,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有许多浙大学生在大同中学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党史资料记载:“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有的人打入国民党设在遵义台军乡的子弹分库,做争取士兵和控制子弹库的工作;有的安排在当地学校任教师,利用合法身份,广泛接触和发动群众;有的组织少数可靠的同学,秘密复制黔北地区的地图,供打游击时使用。”我们就曾经在张老等同志的带领下,和浙大同学一块儿到山上侦察地形,绘制地图等。
解放后,我因工作出差到北京看望了李晨同志,回忆起抗日烽火中在尚稽的战斗岁月,都感慨万千。
抗战胜利后,南方局的这部分力量,成为解放贵州,清匪反霸,政权建设,抗美援朝,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贵州解放初期,党的力量薄弱,缺乏干部。父亲不顾西南局于江震和陈野萍等领导的挽留,执意返回贵州参加家乡建设。
组织上将父亲的关系由南方局转到贵州遵义,随杨勇(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一块回贵州。
父亲曾担任遵义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教育系统党支部书记。他一心扑在遵义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期间,父亲历经磨难,但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的“右派”问题,在陈野萍(时任中组部部长)等领导的关心下平反昭雪。
父亲的学生视他为楷模,每年他生日时,学生们专程从省内外赶来祝贺。有一年,曾有400多师生在遵义师院聚会,祝贺父亲80岁生日和参加革命60周年。
2016年清明时节,我随“追寻总理足迹,红岩儿女‘淮沪宁’行”到上海。京沪两地500多人共聚一堂,他们的父辈曾经与周恩来共同战斗工作过,或在革命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大家怀着特殊的感情,缅怀父辈,誓将周恩来精神一代代地弘扬下去。
文丨张杭美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ICP备案:渝ICP备1200099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