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重庆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根本遵循。重庆要持续挖掘特色鲜明的“渝味”素材,擦亮“红岩+”文化名片,生动讲好新重庆故事,将极具辨识度的红岩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添砖加瓦。
擦亮“红岩+理论”名片,筑牢文化强市建设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在重庆孕育而成的红岩精神,既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也发挥了文化的涵养功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将红岩精神与理论教育相结合,擦亮“红岩+理论”名片,筑牢文化强市建设的精神根基与思想根基。充分运用好重庆高校的理论研究宣传力量,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理论宣讲骨干,利用高校宣讲团的理论优势,打造一支“红岩+理论”先行者队伍。通过理论宣讲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强化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提升高校理论宣讲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对社会不同群体的理论宣讲全覆盖。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系统谋划、整体设计,以高校理论宣讲为主要阵地,通过校际参观交流、理论宣讲进校园等方式,推动“红岩+理论”进课堂,尊重学段差异,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培根铸魂功能,逐步实现对学生群体理论教育的全覆盖,严把学生群体的理论教育关。发挥高校在理论前沿的前瞻性优势,从理论上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根系”和“脉络”,讲清楚红岩精神作为城市精神核心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借助各高校理论宣讲团,生动讲述红岩精神背后的红色故事,从情感上激发受众的认知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为城市人文建设融入红岩元素。精心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红岩+理论”名片,以红岩精神涵养新时代重庆人的精气神。
擦亮“红岩+旅游”名片,激活文化强市建设新动能
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交融互动,城市经济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基础,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反映。重庆旅游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以旅游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文化强市建设为落脚点,擦亮“红岩+旅游”名片,着力以红色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激活文化强市建设新动能。红岩精神滋养了重庆人独有的精神气韵,巴渝传统文化赋予了重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积淀。“红岩+旅游”,从狭义上讲,是借助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从广义上讲,是弘扬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将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打造一张铭记城市历史、感悟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风貌的文化体验名片。擦亮“红岩+旅游”名片就是从广义的维度出发,深入挖掘红岩革命人物、文物和故事等红色旅游资源,深刻解读巴渝文化基因,生动展示重庆城市风貌。要在助推城市精神、巴渝文化等人文气质激发全社会文明意识的基础上,促使中心城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区县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从整体上推动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擦亮“红岩+文艺”名片,开拓文化强市建设新路径
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启迪人心、发人深思的育人化人作用,凝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爱上历史是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创作导向。红岩精神和巴渝风貌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文艺创作素材,擦亮“红岩+文艺”名片,借助优秀文艺作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让新时代青年正确辨析历史,进而爱上历史,为文化强市建设开拓新路径。细数“渝字号”文艺精品,无不彰显着重庆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如:斩获国家级重要艺术奖项的川剧《江姐》,生动复现了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绝密使命》,第一次完整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讴歌了交通员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党的秘密的赤胆忠心;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著作《人是活的》,艺术化地展现了历史岁月中重庆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擦亮“红岩+文艺”名片,不仅要推动以往优秀文艺作品的连播展播,更要持续打造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断孵化“渝字号”创作,将重庆城市精神、巴渝文化搬上大荧幕、大舞台,生动展现重庆人民的精神风貌,以“渝字号”优秀文艺作品感染人、塑造人。
擦亮“红岩+VR”名片,探索文化强市建设新方向
科技创新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催生了一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业态,这些新型文化业态丰富和增强了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能力。擦亮“红岩+VR(虚拟现实技术)”名片,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探索新方向。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潜心打造“红岩+VR”名片,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实与虚拟相交融,使现实中的人们能够在虚拟的“红岩世界”中切身感知和体验革命历史,真正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往互动。要以新兴业态弘扬城市精神,不断激发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对革命事业和对民族英雄的敬畏感、崇敬感。
文丨卢旭东 易丹梅(作者: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处副教授;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ICP备案:渝ICP备1200099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