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革命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思政教育,尤其学校的思政课是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7月7日,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重庆红岩干部学院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更好地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我教的课,一类是历史学、新闻学、文化学等专业课,另一类大多可以归在思政课,先是给领导干部讲课,后来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等当教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可以说我的教学生涯,是与历史文物、思政教育密不可分的。”论坛上,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勇称。
在他看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成立并揭牌,标志着重庆历史学科终于有了一个国家平台,所谓“协同”,就是不能只盯住脚下,而要整合力量,胸怀天下,服务国家大局。
首先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增强中心建设的定力,包括: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心,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动手搜集、研究、编纂革命文物、文献的表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执着精神。
其次,要紧紧抓住革命文物这个根本,要在革命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的全过程、全环节上下大功夫。只有收起来,保下来,研究传播才有载体。
再次,要以研究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为要务,从文物中提取革命历史和文化,还原历史真相,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历史的力量和精神。
最后,要推动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要以研究为基础,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文物的活化,在课堂思政、课程思政、全社会思政中,引导社会确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让大历史观、大党史观成为社会的共识,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代代相传。
他希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文物为中心,以真实为生命,以研究为基础,以研究成果为衡量标准,以成果的转化检验中心的成效,力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潘洵称,推动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要推进革命文物研究与相关学科建设发展的协同融合,包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挖掘党史中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建设;通过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文化故事,既可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又可以结合地方文化深度开发思政课程等。
要深化革命文物研究与开发利用的馆校协同融合,包括推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强化革命文物研究专门人才培养等。
要加强革命文物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融合,包括推进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研究,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加强革命文物、红色文化故事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等。
“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加快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举措。这一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潘洵说。
论坛上,重庆市教委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李林齐、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革命文物处处长李珍杰、巴蜀中学党委副书记汪红霞,以及曾家岩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邓红洁,也围绕如何更好地将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等议题,作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记者 韩毅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