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的女儿、彝族村寨的‘阿嫫’,用知识丰满梦想的翅膀,等待雏鹰骄傲地飞翔”
谢彬蓉
汽车离开307省道,行驶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的盘山水泥路上。越过一道道急弯,攀上一个个陡坡,随着海拔从不足1000米升至2500多米,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的标示牌终于映入眼帘。再转过几道弯,爬上一个坡,就能听到山坳里传来琅琅读书声。
“那是谢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扎甘洛村党支部书记吉克古克说,他最爱听这声音了——原来只在电视上见过的场景,终于在身边实现,孩子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扎甘洛村也就有了光明的未来。
循声前行,扎甘洛村小学出现在眼前。那是半山上的一座活动板房,房前一片狭长平地就是操场,五星红旗在操场上空迎风飘扬。2018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退役军人谢彬蓉已在此坚守支教5年多,成为扎根大凉山的一朵“铿锵玫瑰”,给大凉山深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为梦想而来,成为驻村最久的老师
一身迷彩服,一头齐耳短发,谢彬蓉随时都保持着军人的干净利落。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回答着她的问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她跟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完全融入了这座大山。
“我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当了小学教师。”谢彬蓉说,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从军、从教。
高中毕业后,谢彬蓉如愿考入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后参军入伍,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了20年。2013年,谢彬蓉退役时,已是空军某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获大校军衔。
完成了从军梦之后,谢彬蓉的另一个梦想在脑海里清晰起来:“我只在大学实习时做过一段时间老师,国家培养了我,我希望自己的本领还能派上用场。”
谢彬蓉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常讲的“彝海结盟”故事,就想把支教目的地放在大凉山。经详细了解,大凉山迫切需要教师,正是她的用武之地。2014年,她剪去刚刚蓄起的一头长发,背起行囊,来到了大凉山。
初来之时,她并没想到会在这里待这么多年。最初,她在凉山州首府西昌市附近的一所小学支教,教学条件差、学生基础差都在预期之中。她四处募集资金,修缮教室,带领全校师生整治环境,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当年期末,正当谢彬蓉准备回乡时,她被抽调到当地中心校监考。谢彬蓉发现,即使是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心校,孩子们的考卷依然大片空白,有的孩子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她的心又揪起来了——改变校园环境相对容易,好的教师才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
她留了下来。她支教的脚步,延伸到了师资更为紧缺的深山里。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前,她来到了扎甘洛村。这个村,与著名的“悬崖村”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在大凉山也是最贫困村之一。
谢彬蓉来的那天,吉克古克开着面包车去接她。他心里也在犯嘀咕:村里条件太艰苦了,老师来一个走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留下来。时间最短的,到村3天后就悄悄离开了。谢老师是第一位到村的女老师,她能待多久?
“我是一名军人,啥困难能难住我?”谢彬蓉没有犹豫,把行李放进眼前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里,就开始了驻村支教的生活。
“没想到,谢老师从未退缩,在我们村支教已经5年多了,她成了孩子们的‘谢妈妈’。”吉克古克说,自己当村党支部书记24年,谢老师是自己迎来的第25位老师,也是驻村最久、对扎甘洛村影响最大的老师。她改变了村民的观念,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老百姓对她的感谢,说一整天也说不完。
谢彬蓉和凉山州的孩子们在一起
从洗手教起,孩子们还有了艺体课
在彝语中,“扎甘洛”指牛羊走过的路。长期以来,扎甘洛村以放牧为主要生计,但山高地少,牧草能养活的牲畜非常有限,孩子们常常需要把牛羊赶到很远的地方去放牧,然后才能去上学。他们常常迟到,渐渐地也就不愿意上学了。
谢彬蓉初到时,扎甘洛村小学只有10个学生。两位数的加减法不会算,普通话也不会讲,上课随意走动,10个学生的考试分数加起来才100多分……谢彬蓉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六年级的孩子,只掌握了大约一年级的基础知识。
一个女孩是家里的长女,经常旷课去放羊,谢彬蓉带着“翻译”去家访,她告诉家长,这个孩子聪明好学,不读书太可惜了,她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帮助弟弟妹妹学习,他们将来都能有出息。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打动了家长。后来,这个孩子初中毕业后,考入了成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就这样,不愿上学的孩子,都被她一个一个“抓”回了课堂。孩子们听不懂,她就用孩子们最熟悉的土豆、核桃等做教具,教孩子们学会加减法。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自导自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她的课堂很有趣,经常有一些没上学的孩子趴在窗边听。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家长们也看到了谢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他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第二年,扎甘洛村小学再开学时,有了一个由30人组成的一年级班,当时年龄最大的孩子已有12岁。
开学前几周,谢彬蓉没有排课,而是从洗手教起,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教他们站军姿、走队列、做广播体操,让他们懂规矩、讲礼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很快,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变得爱干净了,他们还回家教父母洗手洗脸,逐渐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有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了开放的视野,才有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谢彬蓉说。
除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制等课程外,谢彬蓉还给学生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2020年初,受谢彬蓉感召,退役军人倪洪洋也来到扎甘洛村,与她一起支教,让孩子们有了象棋、围棋、电影欣赏等课程。
孩子们基础差、学得慢,谢彬蓉他们就一遍又一遍带着孩子们复习巩固,时间不够,就利用晚上、周末给孩子们补课。他们还带领孩子们排练节目,参加“六一”儿童节会演,带领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做糍粑,带领孩子们去重庆、西昌等地参观游学,见识大山外面的世界。
今年已上五年级的孩子们,阅读兴趣高涨,图书角的图书总在流动之中。他们用画笔描绘着家乡的美好模样,他们的作文里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谢彬蓉给每个孩子都颁发奖状,“纪律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等,让孩子们充满自信、不断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每个孩子都应该被鼓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谢彬蓉说。
谢彬蓉在2018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女儿在上海,丈夫在重庆,谢彬蓉和家人长期分离。她像只候鸟一样,只能在寒暑假与家人团聚。她说:“孩子们需要我,这点奔波算个啥。”
在一次次往返间,扎甘洛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群众搬进了新居,校舍也在原来的土坯房旁新修成了一间板房,村里有了“一村一幼”幼教点,“学前学会普通话”不再是难事。
虽然条件依旧十分艰苦,但相比几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回望几年前的扎甘洛村小学,谢彬蓉记忆犹新: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土坯房的窗户没有玻璃,盖三四层被子也不暖和,早上起床,连门闩都被冻住了;夏天雨多,房子经常漏水;老鼠不怕人,晚上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吵得睡不着觉,甚至还有毒蛇爬进房间……
“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需要我,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谢彬蓉说。
一次寒假,谢彬蓉收拾好行李,准备下山与家人团聚。这次行李多了一些,包袱比较大,有村民看见了,以为她再也不回来了,就站在她门前,掉着眼泪,用不太利索的汉语反复说:“我们娃娃需要您,请您留下来。”
她告诉村民,寒假之后一定回来。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她又陆续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请她一定要回来。谢彬蓉感慨万千:“家长们从最开始在课堂上把娃娃叫回去帮忙干活,到现在担心娃娃没老师教,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他们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凉山教育大有希望啊!”
谢彬蓉如期回到扎甘洛村,孩子们和家长们才放下了心。他们渴求的眼神,也让谢彬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梦。
2020年上半年,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返校,谢彬蓉依然通过在线教学,帮助孩子们坚持学习。直到全员返校,孩子们没落下任何一堂课。
“我们一天天长大,你们却一天天变老,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让你们过得开心!祝你们教师节快乐!”9月10日一早,本是晨读时间,谢彬蓉一踏进教室,孩子们就整齐地朗读写在黑板上的祝福。声音响亮整齐,显然是精心排练过的,这淳朴而真挚的“礼物”,是一份巨大惊喜,让谢彬蓉感动得落泪。
“看到孩子们每天成长,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她说,几年前,孩子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听不懂,现在他们都已经变成明事理、懂感恩的大孩子了。她感觉自己来对了,在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丨周洪双 李晓东
图丨忠县县委宣传部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ICP备案:渝ICP备1200099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